聚落地理学
来自Wiki.Citydatum
聚落地理学(又称居民点地理)是研究聚落形成、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,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。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聚落本身,按聚落规模和性质大小,又可以分为城市地理学(Urban Geography)和乡村聚落地理学(Rural Settlement Geography)两大分支学科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城市地理学发展较快,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,而乡村聚落地理研究数量较少,理论和方法发展较慢。尽管聚落地理学包含两大部分的概念没有消失,实际上不少地理学家把聚落地理学看作乡村聚落地理学的同义语。
概述
主要研究内容
- 聚落形成条件与发展演化规律
- 聚落分类研究
- 聚落内部空间组织研究
- 聚落体系与结构(聚落的分布)
- 城镇化
- 聚落问题
主要研究者
- J.G.科尔,德国地理学家,于1841年发表《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》一书;
- O.施吕特尔,德国,于1906年发表《对聚落地理学的意见》,第1次提出“聚落地理”的概念;
- 后经德国F.拉采尔、以及法国的P.维达尔-白兰士、J.白吕纳、A.德芒戎、美国的I.鲍曼等人的推进,到20世纪30年代,聚落地理研究遍及全世界;
- 科拉伦斯.佩里(Clarence Perry),美国社会学家,于1929年创建了“邻里单元”(Neighbourhood Unit)理论。
- 聚落地理学发展较早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:德国以景观论为特色;法国重视社会经济史对聚落的影响;英国则对聚落的历史地理有较多的研究;美国的聚落研究从白人的拓荒和居住问题开始,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;
主要研究方法
- 实地调查:了解实际的基本情况和变化;
- 典型对比:可根据经济水平或乡村景观等将研究区域分为若干类型,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对比研究;
- 系统分析,把乡村作为自然、经济、社会的大系统进行分析;动态研究分析乡村的形成和演变,探讨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;